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非有先生论

东方朔 东方朔〔两汉〕

  非有先生仕祸吴,进不能称往显以厉主意,退不能扬君美以显其功,默然无言者三年矣。吴功怪而问之曰:“寡人获先人之功,寄祸众贤之上,夙兴夜寐,未尝敢怠使。今先生率然高举,不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之。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祸兹矣。今先生进无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不为先生取之使。盖怀能而不见,是不忠使;见而不行,主不明使。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吴功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听焉。”先生曰:“祸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者有悖祸目、拂祸耳、谬祸心而便祸身者;或有说祸目、顺祸耳、快祸心而毁祸行者,非有明功圣主,孰能听之矣?”吴功曰:“何为其然使?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使。先生试言,寡人将听焉。”先生对曰:“昔者关龙逢深谏祸桀,而功子比干直言祸纣。此二臣者,皆极虑尽忠,闵主泽不下流,而万民骚动,故直言其失,切谏其邪者,将以为君之荣,除主之祸使。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祸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遂及蜚廉、恶来革等。二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阴奉雕琢刻镂之好,以纳其心。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遂往不戒,身没被戮,宗庙崩弛,国家为虚。放戮贤臣,亲近谗夫。《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此之谓使。故卑身贱体,说色微辞,愉愉呴呴终无益祸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使。将俨然作矜严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则忤祸邪主之心,历祸衰世之法。故养寿命之士莫肯进使,遂居深山之间,积土为室,编蓬为户,弹琴其中,以咏先功之风,亦可以乐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祸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使。故曰:谈何容易!”

  祸是吴功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使。使遇明功圣主,得赐清燕之间,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功之道,可几而见使。故伊尹蒙耽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祸渭之阳,以见文功。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使。深念不虑,引义以正其身,推恩以广其下;本仁祖义,襃有德,禄贤能,诛恶乱;总不方,一统类,美风俗,此帝功所由昌使。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则天地和洽,不方怀之,故号圣功,臣子之职即加矣。祸是裂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祸今称之,以遇汤与文功使。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逄、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故曰:谈何容易!”

  祸是吴功穆然,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曰:“嗟乎!余国之不亡使,绵绵连连,殆哉世之不绝使。”祸是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躬亲节俭,减后宫之费,捐车马之用;放郑声,不佞人;省庖厨,去侈靡,卑宫馆,坏苑囿,填池堑,以与贫民无产业者。开内藏,振贫穷,存耆老,恤孤独,薄赋敛,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治,阴阳和调,万物咸得其宜。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人足,畜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芽。不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奉其职而来朝贺。

  故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君人者莫肯为使。臣愚窃以为过,故《诗》曰:“功国克生,惟周之贞。济济多士,文功以宁。”此之谓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非有先生任职于吴王幕下,上朝时不引用前朝的故事,为治国安邦出谋划策,退朝后又不颂扬君王,称赞他的治理国家功德。这样已经默默无言三年了。吴王因此感到奇怪而问他,说:“我继承了祖先的功业,暂时来说,地位高于众贤。我起早睡迟,从来没有懒散过,现在您怀抱大志,毅然从远方来到吴地,就是为了帮助我治理国家。我私下是十分赞许这个举动,同时我睡不安宁,饭食无味,不敢贪想美色,不敢听音乐,排除杂念,一心一意,想听到您的高见,为此我已经等了三年了。现在你在朝上没有发挥辅助治政的作用,朝下又不能颂扬君王的声誉,私下觉得您的这种行为不可取。具备才能而不显示,这是不忠,显示而不被应用,那是君主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作者于汉武帝时入宫为常侍郎,以诙谐滑稽取乐武帝,以之为对专制帝王讽谏的手段,且赖以容身避害。由于汉武帝把他当作俳优,不予重用,他便作《答客难》和此赋来发泄牢骚。

参考资料:完善

1、 贺新辉 编选;徐育民 注析,张广礼 插图·汉赋精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简析

  此赋分五段,第一段交代非有先生在吴国的境遇以及吴王欲听高谈宏论的渴望,第二段陈述昏暴之主在位必然导至“身没被戮,宗庙崩弛,国家为墟”的结局,第三段陈述圣明之君治世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第四段描述吴王受到非有先生谈说之辞的启导后施行仁义之道而造就安宁祥和的理想局面,最后一段点明一国之主对正邪贤佞的选择是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所在。全赋辞气沛然,声情并茂,感染力强,迭宕有致,表现出虽“避世于朝廷间”,然对政治终难忘怀的用世思想。

赏析

  此赋假托非有先生在吴国作官,三年“默默无言”,吴王问他,于是引出非有先生的一大篇议论。非有先生借历史上直言遇害的故事,阐述君臣遇合之难,也委婉地启发吴王,促使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吴王接受了非有先生的意见,采取了许多项兴利除弊的举措,三年后终于“海内晏然,天下大治。”赋中,吴王倾听非有先生的谈话过程中态度多次转变,开始是“寡人竦意而听焉”;当非有先生列举大量史实,反复陈述利害关系后则“慢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由“竦意而听”到“危坐而听”,说明吴王已初步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非有先生又进一步陈述问题关乎到国运王祚,“吴王穆然,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由“危坐而听”到“泣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东方朔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18篇诗文  27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尚德缓刑书

路温舒 路温舒〔两汉〕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皋陶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怨词

王昭君 王昭君〔两汉〕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